关于门徒

你的位置:门徒娱乐 > 关于门徒 > 南怀瑾最后的日子:临终写下四字,盘腿入定,十日后仙逝

南怀瑾最后的日子:临终写下四字,盘腿入定,十日后仙逝

发布日期:2024-09-02 02:50    点击次数:94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“入定”还是“逝世”?十天的等待,将一位传奇人物的生命最后篇章,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,他,就是集儒释道三家之长,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南怀瑾先生,有人说他是得道高僧,羽化登仙;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,著作等身;也有人说他毁誉参半,争议颇多,但无论如何评价,南怀瑾先生都像一颗流星,划过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,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也留下了无尽的讨论……

传奇人生始于乱世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18年,动荡不安的年代,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,幼时私塾的传统教育,在他心中埋下了国学的种子,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他也迈入了现代学校的大门,接受着新式教育的洗礼,东西方文化在他身上交汇融合,为他日后构建独特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。

17岁,本是少年意气的年纪,南怀瑾却遵从家族安排,早早步入了婚姻,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,这段婚姻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,婚后不久,他开始习武练拳,强健体魄的也磨练了意志,彼时,山河破碎,民族危亡,21岁的南怀瑾毅然投笔从戎,加入了抗日队伍,在枪林弹雨中度过了几年峥嵘岁月,战争的残酷让他更加珍惜和平,也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,探寻宇宙的奥秘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42年,南怀瑾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了改变,他选择退出军旅,寻访名师,研习佛法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养分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,这段经历,不仅让他在精神世界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,也为他日后弘扬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弘扬国学声名远播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20世纪50年代,南怀瑾先生开始在台湾讲学,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幽默风趣的语言,将原本艰涩难懂的佛法和国学经典,讲解得通俗易懂,吸引了无数渴望知识和智慧的年轻人,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,甚至有人远道而来,只为聆听他一席话。

南怀瑾先生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传统的学者,他始终关注着社会现实,主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,2006年,已经85岁高龄的他,创办了“太湖大学堂”,这所学府没有围墙,没有文凭,却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求学者,在这里,南怀瑾先生用他一生的智慧,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“明白”与“平凡”最后的思考

步入晚年的南怀瑾先生,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,他关注社会热点,思考时代变革,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中,他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现代医学过度依赖仪器和药物的担忧,主张回归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,这番言论在当时引发了不少的讨论,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医学的价值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2012年9月,南怀瑾先生病重,但他拒绝了西医的治疗方案,选择用中医调理身体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平静地写下了“明白”和“平凡”四个字,仿佛是在向世人传达他最终的人生感悟:生命的真谛在于“明白”,明白了宇宙的奥秘,人生的真谛,就能超越生死,获得内心的自由;而“平凡”则是告诉人们,不要执着于名利,要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意义,在日常点滴中修行。

离世之谜争议不断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2012年9月29日,南怀瑾先生在上海家中“盘腿而坐”,安详离世,他的离世方式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,他的弟子们称,南先生是进入了“入定”状态,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修行境界,他的肉身虽然已经停止了活动,但精神依然存在。

从医学角度来看,“入定”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,南怀瑾先生的离世,在医学上被判定为自然死亡,但“入定”的说法却在信徒中广泛流传,甚至有人将其神化,认为这是“羽化登仙”的表现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南怀瑾先生的火化过程也充满了神秘色彩,据说,火化持续了三天三夜,远超正常时间,火化后,人们发现他的头骨完好无损,舌头则变成了佛教中所说的“舍利子”,这些现象,在科学上难以解释,却更加深了人们对南怀瑾先生“入定”之说的相信。

南怀瑾先生的离世,就像他传奇的一生一样,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性,他留下的“明白”与“平凡”,在喧嚣的争论声中,显得格外耐人寻味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结语

南怀瑾先生的一生,是传奇的一生,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,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,却也因为一些言论和行为引发争议,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他的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,对于南怀瑾先生,你是如何看待的呢?